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14年03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与军迷同好一起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国产56式冲锋枪是单兵武器,以火力、刺刀及枪托杀伤敌,仿自苏联的AK-47突击步枪。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在接受俄塔社采访时说,传奇轻武器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被永远载入世界史册。有关报道说,自1956年至1980年初曾在中国生产的AK-47步枪,成了中国自动步枪系列的原型。
引进与仿制 说起AK-47来到中国,还有一番颇具传奇性的经历。1949到1950年,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开始装备苏联红军,战士一片欢腾。同一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却正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用“万国造”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浴血奋战。
195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率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获得了包括AK-47在内的8种轻武器技术资料。当时的引进是很彻底的,苏联慷慨地提供了全套产品图、设计计算、尺寸链计算、试验检查规范等全套资料,以及工艺规程、工装资料等工艺技术文件,甚至还有部分硬件,如成枪、部件以及关键工装、刀具、量具等。 当时仿制AK-47工作的研制小组的组长为赵瑞之工程师,在苏联技术顾问的指导下很快于1956年生产定型,定名为“1956年式7.62毫米冲锋枪”,又称56式冲锋枪。
AK-47最初的设计是大量采用冲压件、锻压件和焊接。但由于材料和工艺不过关,第一批采用冲压件、锻压件和焊接的AK-47出现很多问题。卡拉什尼科夫马上将设计改为用整块精钢铣切,0.65千克的机匣由2.65千克的钢块铣切而成,这显然在成本和工时上要昂贵得多。 我军引进仿制的AK-47就是这种第二批型号,因此重量也较大。开始的时候,56式完全仿制AK-47原型号,仅仅是在快慢机上印有汉字,使用与AK-47一样的剑型可拆卸刺刀,但产量不是很大。
这种枪被称为“冲锋枪”,与苏联方面对AK-47的命名不相符。AK-47中的A是俄文自动步枪的第一个字母。从枪械概念上讲“冲锋枪”也是个错误的称呼,56冲发射的是中间威力枪弹,是一种大威力的步枪弹。而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是指双手握持、发射手枪弹的全自动武器,因其近战火力猛烈而得名。国际上对此类发射中间威力弹的全自动枪械一般称之为“突击步枪”。
后续改进 ◎56-1式冲锋枪 1963年,中国在AKS(A是俄文自动步枪的缩写,第二个字母是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的缩写,S表示折叠枪托)的基础上,仿制了56-1式冲锋枪。该枪最大特点是将原有的木制枪托改为可向下折叠的钢制框架枪托,使结构更加紧凑,便于携带,在军中俗称“铁把56冲”。 金属折叠托比木托轻便,不易断裂浸水,折叠起来便于携带。只是抵肩面积小且没有弹性,射击时肩部经常被撞的生疼。56-1式冲锋枪开始主要装备于空降兵和侦察兵等特种部队,后来其他兵种部队也开始大量装备。因此本文所讲的“56冲”实际上包括56式和56-1式两种型号。
◎冲压机匣 1959年,用冲压件、锻压件和铆接的AKM问世。但进入1960年代后,中苏开始交恶,双方军事交流的过程中断,因此56冲此后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铣削工艺版的AK-47,机匣为铣削而成,这种机匣的缺点是比较重,而且加工过程复杂、成本高、耗材多。1964至1967年,研制组组长赵瑞之担任援建阿尔巴尼亚国防工程55项目专家组组长,期间接触到了AKM,回国后便把机匣改为冲压生产。 冲压机匣有便于生产、成本低的优势,不过原装备的铣削机匣的56式冲锋枪仍在使用。但与重量较轻的AKM不同的是,国产56冲只是改进了生产工艺而没能完成AKM的其它改进,因此中国生产的冲压机匣与AKM冲压机匣是有区别的,其铆接方式与RPK类似,而与AKM不同。 ◎56-2式冲锋枪 1980年,参照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验和缴获自越军的AKM,中国研制成功56-2式冲锋枪并定型,主要改进是枪托卡榫采用了楔铁式,可自动补偿使用时的磨损间隙,能保证枪托始终牢固配合,有利于确保射弹的散布密集度。
56-2式冲锋枪与AKM的主要区别在于枪托的形状(81-1式自动步枪的可折叠枪托改进自56-2式冲锋枪,便于刺杀时握持),枪托为右向折叠;刺刀也仿自AKM的多用途刺刀。56-2式与56式相比主要改进是取消折叠式刺刀(但仍有少量依旧保留)。 另外在细节上也作了一些改进。如56式冲锋枪的保险扳把上端面形状与机匣、机匣盖间的让位槽相同,当保险扳把处于保险状态时,刚好可以盖住让位槽,携行时可防沙尘进入。56-2式冲锋枪在此基础上加宽了保险扳把的宽度,在机匣盖的下檐设计了一个突出的“屋檐”,保险扳把在保险状态下可伸入“屋檐”下,防尘效果更好。
在新材料的选用方面,56-2式冲锋枪尝试了以玻璃钢零件代替木制件的做法:护木、握把、枪托护板均采用玻璃钢制件,握把的曲线形设计较原来的木制握把更为舒适。上、下护木分别以栓销固定于枪身上。由于玻璃钢的硬度及耐磨性远优于木制件,而且耐潮湿,因此使用寿命长于木制件,而且从节约资源的角度考虑,也有长远的意义。 美中不足的是,玻璃钢零件不具备木制件所特有的弹性,因此56-2式冲锋枪的上、下护木很容易松动。 因为56-2式冲锋枪定型较晚,故一开始生产即采用了冲压机匣,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将节套、尾座等零部件铆接于机匣上,抛壳挺点焊于机匣左侧内壁。但56-2式冲锋枪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因为此时81式自动步枪已经定型并大量装备,但海军陆战队中仍装备有部分56-2冲锋枪。
◎56C型短自动步枪 1988年,为适应西藏部队和特种作战的需求,中国在56-2冲锋枪基础上研制短步枪型号,1991年设计定型,命名为QBZ56C式短自动步枪。该枪通常简称为56式短步枪或56式短冲,最早的时候也被称为56-3式步枪。56C短步枪结构原理与56-2冲锋枪基本相同,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可单、连发射击。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全枪的外形尺寸较小、质量轻、便于携带、操作使用方便。由于枪管短,枪管内的火药燃气燃烧不充分,因此在枪口部增加了一个兼有消焰和制退功能的枪口装置;照门表尺有100米、200米、300米三个分划;随枪配有一个20发弹匣(用于平时站岗值勤)和3个30发弹匣。56C枪托展开时长764毫米,枪托折叠时长557毫米,全枪重仅为2.85千克,相比56-2冲锋枪的枪长874毫米/654毫米、枪重3.9千克,可以说有了较大改进,重量降低了27%。
因此,56C短步枪特别适合于近距离(300米内)战斗使用,分解结合及维护保养也与56-2式冲锋枪一样。56C短步枪是解放军装备的第一支短步枪,至今仍在部队中少量使用,时常出现在新闻和影视中装备特种部队的QBZ56C上经常带有消音器,执行海上执法任务的一些部门也装备有这种短步枪。
由于能适应极端恶劣作战环境的特性,如在56-2式冲锋枪使用高效枪口消焰器和具有缓冲作用的枪托,其后坐过大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因此56冲这一我军历史上本就装备时间最长的军用步枪仍将在解放军中有很长的装备时间,甚至在第三代的95式小口径自动步枪大量装备后后仍不会在中国军队中销声匿迹。 难免缺憾 任何武器都有一些缺憾。这里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叙述一二。 一是由于快慢机柄的位置偏高,右手必须离开握把才能扳动快慢机柄七星,不像M-16、G-3等步枪那样,右手不离开握把即可用拇指快速操作快慢机柄。这个设计从最初的AK-47直到现在最新型的AK-107一直保持,直到最新型的AK-12系列才换成旋钮式设计。这种快慢机设计在打开保险时会露出一个较大的缝隙,战场环境下容易进入灰尘和小石子,因此很少为除苏联外的外国枪械设计师采用。81式步枪上也放弃了这个保险设计,改为使用旋钮式保险及快慢机设计。
二是照门为缺口式,“三点成一线”虽然容易,但高达1000米的表尺射程根本没实用价值,而且影响了AK步枪本来就不长的瞄准基线。与西方流行的觇孔式照门相比,射手需要更多地训练,射击精度稍差。全世界有许多仿制或采用AK自动原理的步枪型号,但大部分都改用了新的瞄准具。
三是前卡后挂的装卸弹匣方式没有空仓挂机功能。 士兵操枪 笔者1990年当兵时,正好是56冲即将淘汰的时期。以笔者的实际体验,“56冲”在具体操作上的特性可以用“易上手、难精通”六个字来形容。特别适于文化素质低、之前无任何军事训练的新手迅速形成战斗力,不管是非洲黑人少年还是中东的牧人、乃至亚洲的农民,哪怕大字不识,只要给他一杆AK,立刻就能成为一名可怕的杀手。
“56冲”的特点一是分解结合维护极其简单。笔者只练了短短一下午,就可以在十几秒内完成简单分解再结合的全过程。它的维护保养也极其简单,除枪管在射击后需要重点擦拭外,其它部位只要稍微擦一下涂点枪油即可。 二是皮实。全世界大部分的枪械在被交给士兵时都被要求尽量不要磕碰,防止枪械因粗暴操作导致故障。而AK-47却因为皮实耐造,新手在训练时,施训人员往往对新兵的粗暴动作漠然置之,这就使得新兵思想顾虑更少,能更快地掌握战术动作要领。 三是连发火力猛烈。“56冲”被命名为冲锋枪是有一定理由的,它的武器特性确实也接近于二战中苏军大量装备的PPS41“波波沙”等冲锋枪。
四是战术动作简练。就笔者的使用经验而言,56冲的重量虽然稍大,但质心很均匀,枪手在操作中很容易忽略其实际上并不轻的重量,作战术动作时出枪也很迅速。它在细节设计上也非常便于战术动作,能使士兵很快地形成枪感。 比如为前文中谈到的大拨片式快慢机设计,就非常适应单手持枪时出枪的战术动作。笔者清晰地记得当年做战术动作时,出枪的右手将枪向前送出,左手快速移握下护木,右手手掌向后移握握把的过程中,以右手手掌根轻磕保险,出枪开保险的动作一气呵成。收枪时顺势向上一拨,保险就被关住。而在战术动作熟练无比的老兵手中,甚至在身体上轻轻一蹭都能完成这个动作。 在生死一瞬间的战场上,这个特殊的保险设计能使射手出枪射击少一个旋转快慢机柄的动作,从而抢先射击。AK枪族从最早的AK-47一直到现在最新的AK-107系列一直坚持这种设计是有其道理的。
有所得必有所失,“56冲”类似于冲锋枪的武器特性和简洁至极的结构特点使其特别容易上手,但也付出了步枪性能差、难于精通的代价。对已经接受过基本军事训练但远未达到“人枪合一”程度的普通士兵来说,它反倒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56冲”精确性差。由于结构和设计的关系,这是天生的缺陷。 一是它在设计和制造中适当放宽了加工公差,使武器对细小的偏差或松动不娇气,从而大大提高了可靠性,但也必然会影响精确性。 二是它使用的是一根416毫米的中等长度枪管,比56式半自动步枪的枪管短105毫米,而它所发射的56式普通弹的膛压值仅为274.4兆帕。这种膛压值低的枪弹本身精确性就不是长项,而且需要使用较长的枪管才能发挥出理论上的性能。 “56冲”发射初速为710米/秒,而长枪管的56式半自动步枪初速为735米/秒。因此“56冲”弹道更弯曲,精确性自然会差一些,而在与高初速的小口径枪弹相比时,这个缺点就更加明显。 三是由于其上机匣盖结构限制,只能将瞄具设置在机匣盖前,客观上造成了瞄准基线太短,只有378毫米,比56式半自动步枪的480毫米短得多。 四是为了提高行程的可靠性,导气装置采用长行程活塞方式,对精度有一定影响。 五是准星易受强烈光线干扰,发射时爆音大、后坐力明显。对新兵来说,即便是最简单的100米卧姿射击都很难打出像样的成绩。 六是连发跳动大。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操纵相当困难,短点射时第一发在胸上,第二发可能在头上,第三发就不知道会跑到哪去了。有经验的老兵在实战中往往是平端过来,象革命战争时的老前辈使用驳壳枪那样平扫。 七是精通需要大量训练。“56冲”是真正高手才能用好的枪,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艰苦地训练,打掉巨量的枪弹形成操作习惯后才能摸透它的特性,在度过了初期的生涩期后达到“人枪合一”时,在优秀射手手中才能成为一件极其可怕的武器。
战术动作娴熟的老兵拿着它翻滚跳跃在训练场和战场上,看着都令人赏心悦目,射击时枪随人走指哪打哪,一个个短点射尤如和谐的音符。有经验的指挥官不用看,仅凭听觉就知道射手对枪的掌握程度。它是一支老兵热爱恨不得晚上抱着睡觉,但却令新兵无比挠头的枪。 装备与实战 “56冲”在初装备部队时并未在全军配备,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装,用于替代53式班用武器中的51式和54式冲锋枪。56式班用武器列装时,解放军步兵分队更多的使用了仿制于SKS45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一般步兵班中射击技能最好的班长、副班长才能携带“56冲”,其他士兵则装备更容易掌握的56式半自动步枪。
当时解放军宁可用结构更复杂、造价更高的“56半”作为步兵班主要武器,也不全面装备技术更先进、结构更简单、造价实际上更低廉的“56冲”,到81式枪族时更是彻底与冲锋枪概念分道扬镳,走上了与全世界大多数主要军事强国类似的更强调步枪性能的道路。 但从初期的不受重视之后,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和军队正规化、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56冲”的优势逐渐得到重视,步兵班中“56冲”的装备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对印自卫反击战 “56冲”装备不久就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在这场短促的战争中,解放军对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装备低劣且被中国军队强悍近战夜战能力吓破了胆的印军,则对“56冲”猛烈的火力和极强的突击作用印象更深刻。“56冲”在近战中威力强大,解放军参战的部队中很多是四川兵,身材短小精悍,经常冲过印军的阵地用“56冲”向堑壕和溃逃中的印军猛烈开火,打得印军屁滚尿流。战斗中,经常出现一个中国步兵班消灭一个印军步兵连,甚至有以三人战斗组以两支冲锋枪就俘虏整整一个营印军的战例。
◎珍宝岛冲突 中印边境战争之后,中国军队高层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作为主力的半自动步枪火力不足的问题,正规部队中“56冲”的装备数量一直在增加。到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冲突中,参战部队中已经主要是“56冲”为主,其作战模式可以说是对中国军队在冷战背景下与苏联装甲兵团对抗的一次小规模预演。这场冲突中步兵交战的场合并不多。 比如1969年3月2日早8时左右,苏军20多人分三路向珍宝岛进犯,他们上岛后,与中国边防部队已经潜伏一夜的指战员遭遇。苏军在距中国军队潜伏地点还有二三十米的时候,发生了激烈交火,苏军指挥员被猛烈扫射当场毙命。
图示:1969年珍宝岛冲突时,苏军士兵使用大木棒攻击正常巡逻和作业的中国边防军指战员和渔民,我边防军官兵为了不让事态升级,未开枪应对,而是挥动56式冲锋枪还击。 ◎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由于之前中国曾对越南有过数量巨大的军援,因此交战双方主要装备的步枪都是“56冲”,越方还有一些苏联援助的AKM步枪。在丛林近距离作战中火力猛烈的56冲是解放军士兵最可依赖的伙伴。但在此战中也暴露出了“56冲”在材料和制造工艺上与AKM的一些差距,连续射击时枪管易发红;在热带潮湿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擦拭,则会很快锈蚀。
出口外销 56式冲锋枪系列自仿制成功后一直是中国对外军事援助和出口外销的主力。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世界上有AK步枪的地方就一定有中国的“56冲”。因此该枪在西方国家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爱沙尼亚在1990年代组建自己的军事力量时,根据美国军事顾问的建议,在中国购买了一些56-2和PF-89火箭筒装备部队。加上中国产品与原苏联和东欧生产的AK-47(其实就是AKM)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且更接近原始版本的AK-47,所以该枪在国外有很高的收藏人气,尤其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军用版本。
改革开放后,美国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部分开放民用枪械市场时,各种式样的“56冲”也成为了出口的主力。最早出口的是军用版的正宗“56冲”,可安装刺刀或本身就带有折叠三棱刺刀,可以全自动射击。但随着美国《突击武器管理法》的出台,这些具有连发功能的“56冲”被禁止进口。 ◎56S系列 为适应相应的法律法规,北方工业公司和保利进出口公司开始研制并出口56S系列半自动民用步枪。56S系列枪械改进自“56冲”,与后者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连发射击功能,因此发射机构中的连发阻铁、连发阻铁簧与连发阻铁轴同时被取消,并且在快慢机上增加了限位突起,使得快慢机只有发射、保险两个位置。 由于“56冲”的连发阻铁有不到位保险的作用,取消该零件后,就存在枪机复进不到位时击发造成“后膛炸”的风险,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56S步枪对其枪机和发射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以确保枪机复进到允许的距离时,击锤才能击打击针并击发枪弹。 56S系列主要分为三大类,即56S、56S-1和56S-2,其区别主要是枪托形式不同,56S采用固定木托,56S-1则是向下折叠的全金属枪托,56S-2使用的是与81-1步枪相同的侧向折叠复合枪托。细节上的区别主要有护木、枪托的材质、刺刀以及是否有膛口装置等。护木、枪托包括木质、玻璃钢和层压胶合板等材料。类似AKM的斜切式膛口防跳器在早期出口产品上是没有的,而后期产品几乎全部带有该装置。
至于刺刀的差别也很大,有些56S带有折叠三棱刺刀,另一些则使用类似AKM的可拆卸刺刀,有些则未随枪配备刺刀。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机匣的样式,中国后期制造的自行装备用的56式冲锋枪都已改用冲铆机匣,但为出口生产的56S中仍同时包括了冲铆机匣和锻造机匣,其中锻造机匣只出现在代号为386的工厂产品中,估计是延用了旧的生产线造成的。 ◎84S系列 由于56S系列所使用的7.62×39毫米枪弹不是美国市场上的常见步枪弹(这是出口初期的情况,后来许多国家都向美国大量出口各种AK及其弹药,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所以国内厂家对56S进行了改进,改为发射美国.223雷明顿步枪弹(5.56×45毫米M-193弹),从而诞生了84S系列民用步枪。
84S系列同样包括84S、84S-1和84S-2,区别也是枪托不同。84S采用30发弧形金属弹匣供弹(也有40发的弹匣),枪口装有鸟笼状的消焰器。该系列枪械投放美国市场以后非常受欢迎,因为当时能够发射5.56×45毫米步枪弹的AK步枪在美国相对还很少见。加上84S的制造质量是上乘的,外形也很美观,所以销量一直不错。 84S系列全部都采用冲铆机匣,只能单发半自动射击,配有可拆卸的民用版AKM刺刀。不过后期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各种AK改装套件,加上收藏者的丰富想象能力,很多84S系列步枪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还真有点识别难度。
◎86S无托步枪型号 1980年代后期,无托枪械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中国的枪械生产厂家不失时机地研制出采用无托结构的86S步枪。该枪虽然外形有了很大变化,但也是在56S基础上改进而来,全枪仅握把与前握把为工程塑料件,其余均为金属部件。 机匣上方有带瞄准具的提把,并装有形状特殊的“鱼嘴状”枪口装置(该枪的枪口装置还有外形类似匈牙利AMD65步枪的多种版本),该装置有个并不太实用的功能,那就是可以卡住钢筋,利用出膛枪弹的动能将其切断。
86S的前握把与奥地利的AUG形状相似,可以折叠。在机匣后下方有一个可以折叠的短握把,拉出后可部分解决过短的枪身和无托结构在拼刺时不便的问题,该枪配用的仍是可拆卸的民用版AKM刺刀。 86S在美国只是新鲜了一阵之后销售状况转入平淡,这可能与美国射击爱好者不喜欢无托结构有关,而且86S的基本结构仍是AK式的,军用味道过于浓厚。不过,该枪在欧洲的销售要相对好一些。此外86S在日本、台湾和香港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不少枪模公司都生产了相应型号的模型枪,由于其外观颇具个性,在不少枪战片中还被广泛用作道具枪。
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