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常的“一票否决权”是否要限制使用? 自从加沙议案多次被美国“一票否决”后,许多国家对五常这个特权深感不满。 就连英法这两个常任理事国也曾提出过建议,呼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限制“一票否决权”的使用。 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古雷特斯无奈地表示:对英法两国的提议不太有信心。
然而,到了去年的时候,古雷特斯态度开始变得坚决起来,并且联合国还通过了《未来契约》,试图以此来限制“一票否决权”的过度滥用。 他还说如果再不去推动改革,未来联合国就意味着什么都做不了,等同于“脑死亡”。 可是,就在9月18日,美国再次使用了这个特权,否决了加沙停火的议案,再一次给加沙人民按下了“杀人键”。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一票否决权”到底该不该取消? 01一票否决权到底是怎么来的?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先来了解一票否决权的来历。 联合国最早是在二战时期,由美英苏等国家牵头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宗旨就是为了通过投票、商议的方式,对国际性事务取得共识。
说白了,就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个联合组织,核心成员其实就是美英苏这三个巨头。 而当时,美国为了制衡苏联在联合国的势力,于是就把当时贫瘠的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成为了五常之一。 而英国也担心自己力量太弱,于是就把同样处于衰退的法国拉了进来,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五常框架。
按照最初联合国的框架,会保留有15个理事国的席位,而这些席位会平均分配给亚洲、非洲、欧洲等不同的地区。 为了公平起见,安理会每年必须要腾出5个席位,选出新的理事国,而每一个理事国的任期最高不能超过2年。
但是,有五个席位是不能轮换的,也就是五个常任理事国。 而根据联合国的章程,议案必须要获得15个理事国中至少9票的同意,并且没有遭到任意一个五常的否决,议案方可通过。 也就是说,议案即使在安理会中,获得了超过9票的同意,但是只要五常任何一个表示反对,议案则会“胎死腹中”。
02一票否决权的意义 在过去全世界都齐心协力一起对抗法西斯势力的时候,五常的“一票否决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少数服从多数的机制往往只能代表民意,但是在关键性事务上,民意未必都具有足够的战略眼光,不一定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就拿二战时的情况来说,五常里面的美英苏,他们拥有强大的情报网络,拥有先进的武器,而中国又是一线战场上的主力军,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局势的变化。
因此,任何一方的意见都显得至关重要。 可是,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时代的来临,一票否决又变成了“美苏”较量的手段。 所以我们又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的时候,美国在历史上累计用了81次的一票否决权,而苏联和俄罗斯累计用了131次,其中苏联就用了120次。 最著名的就是联合国刚成立的早期,苏联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十年里就用了80次之多,因此他在国际上又喜提外号“摇头先生”。
那时候,美国在安理会上,多次拒绝接纳苏联的加盟国,因此莫洛托夫为了报复美国,也拒绝接纳来自美国阵营的新成员国。 而,法国、英国、中国所用过的次数相差不大,都是在14-35次之间。 而美国的一票否决权,除了用在苏联身上外,用得最多的莫过于以色列。 几乎所有制裁以色列的议案,美国都会一票否决,就连这几年和加沙有关的议案,美国也是频频祭出了一票否决。
而我国在使用一票否决权这事上,就显得公正、谨慎了。 比如1946年、1955年,我国都曾使用过一票否决,拒绝蒙古国加入联合国。 1972年,索马里、几内亚、南斯拉夫三国反对以色列入侵叙利亚、黎巴嫩的议案遭到了英法等国的反对,于是我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便使用了一票否决,把英法等国的否决给否决了!
近几十年来,我国连续6次为叙利亚问题使用了否决权,避免了叙利亚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遭到国际制裁。 由此可见,一票否决权并非是霸权,主要在于用的人是谁,用在什么方向。 因此,联合国秘书长古雷特斯所主张的限制一票否决也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在面对种族灭绝、反人类战争、人道主义救援问题上,某些大国不该滥用这个特权,给战区难民按下了“杀头键”!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否决权 2、京报网:锐评|又是最后关头一票否决!这是在按下“杀人键” 3、澎湃新闻:联合国《未来契约》限制安理会否决权使用,能否落实仍待观察 4、环球时报:联合国秘书长:安理会如果什么也做不了,就非常接近“脑死亡”了



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